形态特征
茎直立,乔木状,高10多米,最高可达30米,有明显的环状叶痕。
槟榔树-植物原生态
叶簇生于茎顶,长1.3-2米,羽片多数,两面无毛,狭长披针形,长30-60厘米,宽2.5-4厘米,上部的羽片合生,顶端有不规则齿裂。雌雄同株,花序多分枝,花序轴粗壮压扁,分枝曲折,长25-30厘米,上部纤细,着生1列或,2列的雄花,而雌花单生于分枝的基部;雄花小,无梗,通常单生,很少成对着生,萼片卵形,长不到1毫米,花瓣长圆形,长4-6毫米,雄蕊6枚,花丝短,退化雌蕊3枚,线形;雌花较大,萼片卵形,花瓣近圆形,长1.2-1.5厘米,退化雄蕊6枚,合生;子房长圆形。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,长3-5厘米,橙黄色,中果皮厚,纤维质。种子卵形,基部截平,胚乳嚼烂状,胚基生。花果期3-4月。
[1]
生态环境
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。
[1]
地理分布
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,如印度、巴基斯坦、斯里兰卡、马来半岛、新几内亚、印度尼西亚、菲律宾、缅甸、泰国、越南、柬埔寨等国。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,
海南、台湾两省栽培较多,广西、云南、福建等省(区)也有栽培。
[1]
植物栽培
生物学特性
喜高温湿润气候,耐肥,不耐寒,16℃就有落叶现象,5℃就受冻害,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-28℃。年降雨量1500-2200mm地区适宜生长。幼苗期荫蔽度50%-60%为宜,成年树应全光照。以土层深厚,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。种子有果内后熟特性。
[2]
栽培技术
用种子育苗。选择15-30年生,茎于上下均匀,节间短,产量高的母树采种。果实选翌年成熟(6月上、下旬),果皮是金黄色的留种。采下的果实,晒1-2d,待果皮稍干燥时,用湿沙层积法成堆积法催芽,20d左右发芽,芽长3cm时即可播种,可用苗床和营养袋育苗。生产上多采用营养袋育苗。苗生长约1年,高50-60cm,有5-6片叶时便可定植。海南于2-3月或8-10月,云南于5-6月定植。
田间管理
定植后幼龄期需要适量荫蔽以保持土壤湿润,叮间种绿肥、药材、经济作物等。如遇天旱,应适当浇水。植后6-7年间,每年中耕除草追肥2-3次。肥料以人畜粪和绿肥为主。成年树结果后,除施氮肥外,适当增施磷钾肥,以促进开花结果和增强植株抗寒抗风能力。植株进入开花结果年龄,应将幼林时的荫蔽树砍掉,以利其生长和结果。
[2]
病虫害防治
病害有叶斑病,为害叶,及时除去枯枝落叶烧毁,用1:1:150波尔多液喷雾或用瑞毒霉等防治。果腐病,使青果蒂腐烂,导致落果,防治方法同叶斑病。果穗枯萎病,为害果穗和果实,及时将落果落叶清除烧毁,在幼果和青果期间用炭疽福美、多亩灵喷雾。极腐病,为害苗,用5%多菌灵可湿性粉800-1000信液灌根。虫害有红脉穗螟在花期和幼果期为害,在3-4月结合施肥,每株施3%呋喃丹颗粒0.25kg或于4、5月和 8、9月用 Bt乳剂100倍液加3%苦榨油或Bt乳剂100倍加10%灭百可10-6喷雾。